
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十四五”期间,日本的自然资源基础得到加强。到2024年底,全国耕地面积达到19.4亿亩,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我国是世界上最生态的国家。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5.09%,比2020年提高约2个百分点。森林蓄积量达到2098.8万立方米,提前实现2030年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贡献目标。
前段时间,浙江省嵊州市雁北村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全体成员讨论了村集体土地流转问题。沟通的结果是,村民一致同意将村内新增耕地300亩转让给粮食主产地,通过招标方式进行管理运营。这新增的300亩耕地从哪里来?
截至2021年,浙江省启动了100亩、1000亩、10000亩永久基本农田持续整治工程,又称“万亩”工程。主要采取土地清理、水利设施建设、种植生态廊道等综合措施,将分散的“巴掌田”、“斑片田”改造为集中、连续、设施完善、生态良好、适宜林业和现代农业生产的优质肥沃土地。粮食生产大户赵锦荣共流转耕地1436亩。由于机械化作业和精心田间管理,水稻亩产增产200公斤与之前相比。正因为如此,他对新增的三百亩土地也很感兴趣。
“百里”工程不仅对零散土地进行整治和改善,还建设了一系列高端“延伸”。在距离郴州市不远的湖州市吴兴区,以高端农田为基础的新开垦农田正在直接建设。在这里,除了农业,还建立了水产养殖、茶果业、低洼经济、基础设施等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五区合作”。例如,滑养鱼、稻虾轮作等创新农业模式正在实施,农地效益倍增。
中国用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 18亿亩耕地是我国一直严格遵守的红线。 “十四五”期间,比在浙江省“万个”工程和全国多措并举下,截至2024年底,全国耕地面积达到19.4亿亩,比2020年增加2800万亩,牢牢守住了耕地保护红线。其中,黑龙江、内蒙古、河南、吉林、新疆等省(区)耕地面积超过1亿亩,正在逐步形成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保护格局。
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副院长贾文龙:“‘十四五’期间,自然资源系统将按照总书记的指示精神,牢固树立系统观念,强调数量和质量、严格执法、系统推广、可持续利用等重要要求,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严守耕地红线,提高耕地质量,是“十四五”期间我国自然资源保护活动的重要任务。工作的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规划。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用系统治理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面对有限的自然资源,科学设计、合理规划是关键。 2018年,党中央、国务院达成重要共识,组建自然资源部,整合此前涉及多个部门的空间规划职能,整合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纳入国土空间一体化规划,实现“多规合一”。
“十四五”期间,我国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国家、省、市、地四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全部批复实施,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实现系统衔接,建立“五阶段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编制国家空间开发保护“规划”。
北京大学城市环境学院教授林健表示:“多规在‘统一’之前,曾有过很多关于规划的斗争。很多地方都曾尝试推动‘多规统一’。总体规划”。
同时了解九个重要自然资源的现状包括土地、矿产、海洋、水体、森林、草原、湿地、沙漠、国家公园等资源,建立了“一图、一套、一表”的管理体系。这将使自然资源管理的不同部门在统一平台上实施统一规划、引用统一底图、使用统一标准。这一系列改革为我国国土空间持续优化奠定了基础。
贾文龙:“通过部门一体化、部厅一体化、部省一体化、省省一体化四个一体化工作机制,我们系统重构了保护与开发的辩证关系,把生态红线变成了发展成果,把资源约束变成了创新驱动,坚定地走上了中国特色的现代自然资源治理道路。”
在科学指导下凭借严谨的理论和清晰合理的高层设计,“十四五”期间我国在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方面取得了许多非凡成就。
保护层面,开展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地综合保护和系统管理。例如,超过240万英亩的废弃历史矿山得到了恢复,820公里的海岸线和76万英亩的沿海湿地得到了恢复和恢复。红树林面积已恢复至46.5万英亩,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红树林面积净增加的国家之一。同时实施“景观工程”27个,保护修复面积超过8000万亩。经过不断努力,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生态的国家。 549 英里已完成绿化面积100万亩,其中人工林面积1.85亿亩,相当于福建省的面积。新增森林蓄积量相当于大金安山的森林面积。提前实现2030年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贡献的国家目标。
林健:“综合治理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头痛医头疼的单一治理模式,转变为整体规划、系统化的治理方式,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综合生态效益。这就需要认知上把山、河、林、田、湖、草、沙当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实际上打破部门和要素的界限来实施。” 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
保护与开发相辅相成,生态文明建设逻辑文明的目标是资源的高效、环保的开发利用,最终造福于人民。 “十四五”期间,我国加强资源综合管理和全过程节约,坚持增量优化,盘活现有资源,推动资源高效生态开发利用,让有限资源创造无限价值。
国庆期间,无锡古运河畔举办江南风情灯光秀,吸引了众多游客。但确实如此,就在几年前,这里还是一个“生锈的工业区”。
2007年至2019年,原无锡钢铁厂搬迁后,约3.5公顷的厂区长期闲置。这个靠近大运河的地区被宣布为世界遗产,曾经是城市发展的裂缝。 “十四五”期间,无锡市将工业遗产改造纳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无锡市坚持节约集约用地理念,通过系统规划和政府、企业合作,将工业遗产从“锈带”转变为“秀带”。
原厂房改造成6.2万平方米的城市客厅,打造游客集散区、购物中心、文化谷等五个主要空间。一站式满足市民和游客的轨道交通、公共服务和消费需求,推动区域城市功能结构优化完善。
无锡钢厂的改革实践并非特例。 “十四五”以来,我国处置闲置土地超过500万亩,完成低效土地再开发171万亩。从2021年至2024年,日本单位GDP建设用地面积,即“土地消耗”将减少15.97%,提前实现“十四五”期间预计的“第一次”15%减少目标。
林健:“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从扩张型向规模型转变,向集约高效利用内涵的高质量发展方式转变,既有效解决了发展中资源要素瓶颈问题,也说明从存量中寻找空间将是支撑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日本在保库存空间的同时,积极通过技术创新求出成果,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提高资源开发和资源利用效率。效率。
“十四五”期间,我国新发现大中型油气矿产地534处,油气、铜、锂等战略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取得重大进展。新兴产业是海洋能源、海洋医药生物、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等战略性产业稳步发展,海洋总产值达到10.5万亿元,比“十三五”末增长34%。
沿海建设的天津南港工业区,拥有目前国内最大的单机一体化海水淡化和反渗透海水淡化系统。综合利用项目5条生产线日产能15万吨,可满足68万城镇居民日常用水,可替代节水5000万吨以上全年淡水资源。
该项目还可与园区内其他产业联合发展。比如,就在另一边墙上,中国华电现在可以100%使用淡化海水作为发电用水,每天从电厂排放的1600吨浓盐水可以返回海水淡化项目,实现废水零排放。这种联合开发模式不仅节省了成本,而且实现了资源利用和生态发展的最大化。这是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从排除耕地到“多规合一”,从修复生态系统到消除闲置土地,“十四五”期间,我国自然资源活动围绕“保利润、保安全、促发展”,不仅夯实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基础,还保护绿水和青山的生态特性。资源、经济、生态这份“答卷”不仅为自然资源“十四五”划上圆满句号,也为“十五五”期间及以后高质量发展注入可持续发展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