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首家具有环保资质的船舶拆解公司订单满
发布时间:2025-10-20 11:56
船上有 3000 个钉子,每个钉子都有其用途。 当这些“三千钉”寿终正寝时,它们的命运又会怎样呢?目前,位于长江之滨的湖北宜昌船舶工业园区的民和造船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民和造船)从事船舶拆解和回收业务。 民华船业是省内首家获得环保资质的船舶拆解企业。老旧作业船舶拆除改造项目已于2025年获得批准,退役订单已经完成。明和造船工业迄今已完成80多艘船舶的拆解工作。 “3条生产线同时运行,最大规模可同时拆解6艘船。”该公司总经理王晨说。 拆除并不是结束。这里所有的废弃船只都变成了“移动水雷”。 格林德“剪刀手”下的动乱 10月17日,敏华造船、绞车和巨型龙门吊齐心协力,将这艘旧船拖出江面,缓缓运至宽敞的绿色报废场。车间里准备了巨大的剪刀。 “这是一种使用多把剪刀的专业拆船设备。”民瓦造船局局长田学华说。一旦船就位,多剪就会像剪刀一样移动手臂,精确地切割船体。 那里没有火花,只有机器的轰鸣声和切割钢铁的声音。这么大的工厂,现场维护人员只有3到5人。 “船舶拆解平均需要三天左右,船舶逐步拆解为钢板、管道和设备。”王成说。 ”全过程田雪华表示,这种新型拆解方式采用全过程室内物理拆解,并使用专业机械设备进行拆解。完成切割、分离等连接,避免明火作业带来的安全风险,实现无污染、环保、可回收。 过去,船舶拆解工作主要由造船厂岸边的户外工人进行。 “人工切割效率低,拆除工作简单粗暴,油污四溅,钢材回收率低,造成环境污染。”田学华说。 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打破堵塞的感觉? 2023年后,宜昌市海事、检察院、生态环境、经济信息等部门共同推动拆船行业规范化运作,鼓励拥有拆船资质的企业。 以此为契机,民和造船转型,强行打造绿色破碎机基地。 2024年底,民和造船通过环境影响评价,成为我公司是湖北省首家获得环保资质的拆船企业。田雪华表示,公司绿色报废基地投入运营后,手工作业只占报废总量的10%左右,其余部分由机器完成,大大节省了成本,提高了效率。同时,机械化拆船过程中的精确工作确保了所有可回收设备完好无损。更重要的是,通过绿色拆除,船舶机油或润滑油的任何残留物都被保留下来,可以重新精炼作为工业燃料二次使用。 据统计,绿色船舶回收方式使船体材料的回收率从传统的70%提高到92%以上。 “废物”打造“移动矿山” 一旦船舶被拆解,变成废金属,钢材和船舶设备去了哪里? 田学华先生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我们不是拆船,而是挖掘‘暴徒’”他解释说,拆解下来的废钢、船舶设备等材料被分离出来,运往钢厂和机械设备厂进行再加工。例如,船用发动机、变速箱、锚机、锚链、齿轮系、轴等设备经过检验和修复后,可以送到机械设备厂重新利用。废钢则送到专门的工厂进行再加工。 回收利用,部分特殊钢经过加工后返回造船产业链。 Greenship回收基地的顶部连接着多层运输公司。通过“新建报废”机制,船东可以利用报废船舶来抵扣新造船舶的押金。下游连接汽车制造、家电制造等20多个行业,形成从特钢到稀有金属的定向供应体系。这个“再生资源-PR的闭环产品资源”增加了单艘船舶的生命周期价值。 不仅如此,我们还建立了利用船舶拆解过程中产生的废料资源的材料回收体系。计划在湖北省西南部建设废料综合利用基地。今年的船舶拆解工作已于7月开始。民和造船已拆解旧船80多艘,拆解钢材总量超过3万吨。经过再加工后,这些钢材从废铜中回收以获得新资源。 政策利好促进产业成熟 去年以来,船舶拆解备受关注,这与国家推动绿色航运和循环经济的一系列利好政策密切相关。 2024年3月,国务院公布《大规模装备更新和消费品贸易促进行动计划》。 2024年8月,交通运输部、国家发改委发改委联合出台《关于落实老旧运输经营船舶报废更新补贴办法》,为老旧船舶报废更新提供实实在在的资金支持。 以宜昌飞虎船务有限公司旗下刚刚退役的飞虎816轮为例。该船是一艘散货船,于2005年投入使用,总吨位为1,543吨。根据这一政策,船舶拆解后,船东将获得总计154.3万元的退役补贴。 “这艘船已经运营了20年,已经老化,利润微薄,国家补贴这么重,拆解的决定自然是果断的。”宜昌飞虎船务有限公司董事马翠森说。 “过去,旧船拆解成本较高,很多企业和船东宁愿继续使用,也不愿报废“米。”王成说,“得益于补贴政策,拆船换新船的经济性变得可以承受。” “我们的商业量已经非常饱和,我们有许多船舶准备报废。”王成表示,民和造船计划未来三年将拆解能力提高到每年1000艘左右,进一步优化拆解流程,提高资源回收率。 老旧船舶退役也将极大有助于优化运力结构。大多数老旧船舶已经服役超过15年。拆除将消除这些低效的运输能力,并用能源消耗更少、效率更高的新能源船舶取而代之。 数据就是最好的例子。宜昌船舶工业园位于石江市,是宜昌船舶工业的中心基地。今年园区订购新能源船舶114艘,占占所有新船订单的 87% 以上。这些新能源船舶订单均以纯电力为主,涵盖了包括LNG动力、甲醇燃料在内的所有技术路线。现有订单总额超过50亿元,生产计划计划至2026年第三季度。 目前,宜昌市正重点建设国家内河绿色智能船舶产业示范区和长江中上游最大的绿色智能船舶制造基地。到2026年底,宜昌市绿色智能船舶制造产业链总产值预计达到500亿元,年销售建造绿色智能船舶达到300艘。